想請問如果一篇劇本的架構已經完成,但是約略要增加原本的四分之一的分量的話,您大概會如何下手呢?
每個故事都是一部精密機器,以車子來比喻,就像你車子設計圖畫好了,卻臨時被要求希望可以把車子加長,你會怎麼處理?
是隨便在中間加車窗加車門,任意的變換長度,還是應該要考慮引擎的馬力、鋼材的支撐力、輪胎的位置等等元素,才會知道每個部分的比例和設計?
我相信你的答案會是後者,因為如果不綜合考慮所有因素,只是隨意就某個環節做添加,那這台車的安全性與性能必然會受到影響。
戲劇也是一樣的,應該把「長度增加後的結果」視為一部全新的戲,從頭就所有元素做考量,才能判斷該如何增長、該放什麼內容、內容該放在什麼位置、其他部分是不是需要配合做調整。
以下我延續汽車的比喻,來討論一下加戲的方式。
角色是一部戲的引擎
觀眾在看戲時,是跟著主角的視角在前進的。我們評斷一個情節是否是個危機,也是從主角的能力做考量,同樣面臨期中考,對苦讀型的角色和天才型的角色來說,可能一個有懸念,一個卻是無趣的情節。同樣面對一個持刀的街頭混混,對瘦小的角色和美國隊長而言,意義也不相同。
如果引擎馬力不夠,就無法支撐過長過重的車體向前奔跑,車子要嘛崩解,要嘛動彈不得。
所以角色的動機夠不夠充分、事件對角色的成長有沒有意義、有沒有構成問題、在加入情節時需要納入考慮。
每個情節,都是一枚齒輪
如果你只是單純的增加情節,但這個情節和故事的核心主軸沒有關聯,那就會像一台車裡有幾個齒輪沒有和其他齒輪扣合在一起,觀眾看完之後會忍不住問,所以中間為什麼要演那段?
這個相關有幾種模式的存在,有時與角色的塑造有關(情節可以表現角色某些特質),有時與外部事件相關(情節為其他情節提供線索或關聯)、有時與主旨配合(情節呼應了主旨)。
如果你不想對原本的情節造成太大的影響,有時可以用支線的方式來處理。配合主旨多一條獨立的支線,或從主要角色延伸一些不同的面向來建立支線(如加入母親的擔心與放下,在不影響主線的情況下,角色的家庭互動被創造出來了)。
如何在回憶片段保留觀眾興趣
有些人會選擇利用回憶的方式來加戲,這也可以視為一種建立支線的方式,但缺點是回憶通常是沒有懸念的。我們已經知道結果(現在情況),回憶通常只是把我們知道的事情演出來而已,這就好像重看了一遍看過的故事一樣,興趣會下降。
如何建立具有懸念的回憶?我們要把懸念從「結果」拉到「原因」上。要做到這件事,通常依賴「矛盾」。
例如,他們現在在故事中感情很差,在回憶中感情卻超好,是什麼原因導致兩人破裂了?現在與過去矛盾,於是產生懸念。或是一個人看起來就冷酷無情,卻有一個深愛的人,他們的戀情是怎麼產生的?冷酷與情感矛盾,於是產生懸念。
所以盡量不要寫「現在感情很好,過去感情也很好」的回憶場景,這感覺就像你不斷寫戲強調主角很會打籃球一樣,讓人覺得無趣。戲劇是變化。
節奏問題
有些人加戲,會考慮節奏問題,擔心故事的節奏會被破壞。但其實觀眾並沒有那麼容易感受到「全劇的節奏」,大多數時候,我們只在乎「相鄰片段」的組合。
什麼意思?在全劇第100分鐘時,節奏的快慢鬆緊,與開場前10分鐘的節奏,會有關係嗎?這可能很難產生關聯,甚至在那100分鐘的當下,觀眾都記不清前10分鐘故事在做什麼。
但第100分鐘,和第95分鐘的節奏,可就大有關係了。我們會期待在5-10分鐘的緊張片段後,可以稍微有個放鬆的片段,讓我們可以喘一口氣,或在10分鐘的慢抒情片段後,可以有一些快節奏的片段,好使我們不要睡著。
這個原則在情緒和劇情走向上也一樣適用,10分鐘的悲情戲後,如果能有個3-5分鐘的溫情甜蜜時刻,會比30分鐘連續不斷的悲情戲更理想。在20分鐘主角一路衰小的過程中,如果能有2-3分鐘主角沉漏在自以為是的愉快順利中,也會使整體更活潑。
所以加戲時其實要考量的,是你加的戲的內容,與你放的位置的前後關係是什麼,不要在延長時間的過程中,也延長了相似的體驗,這便會使體驗變差。
所以在一路上升變好的情節中,要加戲不該往「上升變好」的方向思考,因為那會與原有的部分產生重覆。反而在一整個上升變好的過程中,考慮加入「可能有不理想發生」的預警,可能會創造更好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