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客家好愛你》是一部由九個小短篇所組合而成的微電影作品,故事主軸集中在從國外回來的孫子Mac在暑假期間,與客家阿婆相處所發生的趣事。
Mac與阿婆,其實都是我們之前提過的討喜角色(詳見討喜角色是什麼? ),卡通化的特質,運用刻板印象中的「年輕人」與「外婆」,一下子打造出了能夠激盪出火花的情境。
運用討喜角色有一個關鍵,就是要一次創造兩個帶有矛盾特質的討喜角色,使他們能夠產生化學作用。仔細回想一下,大多數這種利用刻板印象打造的角色,是不是都有相互矛盾的特質?傻瓜妹配天才哥、貧窮男配富家女、叛逆小孩配古板父親、花花公子配天真少女……原因無它,只因為將這樣的角色擺在一起,才會自然產生出衝突的情境,創造有戲的環境。
所以要讓你的作品立於不敗之地,第一步就要從角色設計下手,設計兩極對立相互矛盾的角色,能讓我們在創造戲劇內容時事半功倍。
我們接下來試著將九個短篇拆開,一一看看發生了什麼事:
一、相遇:利用Mac的亮相開場,編劇選擇了「打卡」這個年輕人熱愛的行為,配上打卡地點,一下子將Mac的年輕特質點出來,行為決定性格。接下來就是離水之魚(詳見跟著好萊塢編劇這樣做──離水之魚 )──把他丟進一個與街頭狂歡、陽光沙灘全然無關的地點──傳統的三合院內,讓他傻眼。再一次,行為決定性格,我們從外婆對Mac垮褲的不滿,知道了外婆保守的性格,並埋下了兩個世代間價值觀衝突的引線。
留意編劇在這裡是如何交待兩人的關係的──她只用了一句台詞:「放暑假,把孫子從美國丟回來給我,實在是……」,簡單明瞭,值得我們學習,如果你從開頭就在鋪陳「哈囉我是Mac,我放暑假了,爸媽要我回台灣鄉下找我外婆,這是我們的第一次見面……」那可就遜掉囉。
二、文化衝突:第二個段落是利用幾個生活小片段,帶出祖孫兩人的文化衝突。搶搖控器、飲食習慣、語言的誤解。這裡用了一點諧擬的技巧,將兩人做成武俠小說高手過招的形式,透過這個形式將看電視、吃飯和祭祖組合在同一個氛圍之中。
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這個片段和下個片段之間的差異,如果我們將下個片段中的Facebook、燒CD的片段移到這個段落和其他衝突擺在一起,是否會覺得有些格格不入呢?
因為挑選衝突事件,建立統一的氛圍,是在場景之中很重要的事,如果沒有做好,會打亂視覺效果的連貫性,就失去堆疊的效果了。
當然這個片段原則上有一些取巧的部分,例如吃飯的場景,外婆如大俠般的身手,以及Mac無中生有的漢堡可樂,都是為了製造效果而忽略寫實性的作法,這樣的作法在喜劇中能夠被「包容」,但可以的話應該盡量避免,因為會破壞整部作品的寫實調性(趣味、荒謬、純惡搞是全然不同層次的,你只要比較一下《海角七號》、《人在冏途》和《海綿寶寶》就大概知道了,越後者寫實程度就越低,可信度也就越低),編劇在此也確實用得很節制,其他段落中都沒有再使用這種非寫實的手法。
三、世代衝突:第三個段落和第二段其實有不大相同的部分,第二段落偏向孫子融入外婆的生活,第三段落則偏向外婆接觸孫子的生活。這個段落玩的都是語言諧音的趣味。
四、戀情:第四個段落了,該產生一些變化了。當我們創造這種連環小短篇時,要留意觀眾對於相似橋段的疲乏。第一段相遇,二、三段衝突,如果第四段還是祖孫間的衝突,就會顯得重覆,所以我們都會在重覆的第三拍(相遇是衝突的前奏)時,加入一些變化。不是衝突的類型變了,就是加入新角色。
這裡編劇加入了一個明顯是花瓶白雪公主的女主角,在親情線之外增添了一條愛情線,為Mac之後的轉變增強動機。
五、學習:為了博取美人的歡心,Mac開始學習客家文化。到目前為止,每一集都置入了一點點的客家元素,建築、語言、美食,到這集開始置入客委會的學習網站了。
我們到這裡檢查一下每一集的結構,不難發現其實都是由兩大元素組合而成:「趣味元素」+「客家元素」。當我們在規劃我們的短篇集錦型作品時,可以先繪出每一集的格子,然後賦予每一集任務以及要置入的元素,再將元素包裝成生活化的片段或笑話,增加觀影的樂趣。
小農教給大家的編劇方式,都是目標導向的思考,先確立目標後再進行創作,可以使你們的工作更有效率,減少茫然對著空白劇本發呆的恐慌。
六、戀情發展:透過學習,Mac試著向女孩示好,卻因為老套的客家歌而遭到白眼。這是相當巧妙的一個段落,因為在這個段落中,不但置入了客家歌曲、推動了Mac與女孩的戀情、還增進了Mac與外婆間的感情,我們來瞧瞧它是怎麼辦到的?
首先,老話重提,戲劇就是衝突,所以衝突是必然存在的。如果你賦予一個段落的功能是「戀情發展」,那通常這個段落的開頭,就是戀情發展不順利。
某個問題造成了Mac無法博取女孩芳心,而這個問題解決,Mac便能贏得女孩芳心。
而我們知道,我們還需要置入客家歌曲和增進Mac與外婆之間的感情。所以我們讓客家歌曲成為「某個問題」,讓外婆擔任提出解決方案的人,三種願望便能一次滿足了!
這個過程拆解開來可能覺得很簡單,但如果在一開始你沒有規劃這個段落要完成的目標,代誌就不會這麼簡單了。所以事先規劃,目標導向真的很重要啊。
七、和樂:外婆不但有了平板,還有了FB帳號,不只Mac學會了傳統,外婆也學會了流行。一切看來如此美好,但Mac卻將要離開。這個反轉是戲劇中很重要的技巧,在最大的危機來臨前,總是有暴風雨前的寧靜。雪上加霜往往不是最傷人的事,好不容易有了希望卻破滅,才是最糟的情況。
八、別離:奔跑+回顧,相信是非常經典的催淚片段了,但要引出這個奔跑段落,還是需要一點技巧。編劇利用外婆新學到的FB,還有從最開始鋪陳的「孫子讓我沒面子」一直到「我孫子讓我很有面子」的轉變,傳達出了外婆對Mac的肯定,也使Mac在見到外婆的訊息後,飛奔回外婆面前對她表示感謝。編劇非常善用在九部作品中一次又一次埋下的元素,讓這些元素在最後發揮功能,這是編劇很重要能力。
編劇編劇,為什麼不是創劇、造劇,而是編劇呢?關鍵就在戲劇本身應該要像一張密密的網,每個元素被很好的集結在一起,前後呼應,左右對照,被編得密密實實。所以應該在盡可能少的元素內,發揮出盡可能多的功能,才能成就最大的戲劇張力。
說了這麼多,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,雖然是一個講「客家」行銷「客家」的故事,但其實在故事中最主要的元素,是兩代間的相處。我們可以把客家的元素都抽換成閩南元素,是不是依然能保留大部分的趣味呢?我想答案是肯定的。因為這個故事本身的結構就是「趣味元素(由兩代互動產生)」+「客家元素」,只要能夠把握這兩個元素,就能將這樣的故事玩得很好。
最近客委會又推出了《客家好愛你》影片的系列活動,徵求番外篇的寫作(詳見http://www.micromovie.org.tw/?p=1240),其實你要做的,也是把握住這兩個元素。先找出你要行銷的客家元素(例如客家諺語、活動,最好是不那麼為人所知的,像擂茶可能就顯得了無新意了),再將這個元素放進Mac與外婆的相處之中,利用諧音、誤解、調皮搗蛋(人物特質)、尷尬等等元素提升趣味性,你也可以寫出有趣的番外篇故事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