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覺得大家都對心理學有很大的誤解,
以為心理學是在教你,
人做了什麼動作代表什麼意思,
但這是天大的誤會。
像什麼「人在胸前交叉雙手是防衛心理」,
這根本不是心理學(根本偽科學),
他當然可能是防衛,
但也可能是因為冷,
或是想讓自己看起來有胸肌(X
反過來說,一個人對你有防衛,
他一定是在胸前交叉雙手嗎?
其實也不一定,
他甚至還可能故作輕鬆,
好像自己很開放很不在乎。
這種「他做了什麼一定代表什麼」的思維,
本身和「他穿著曝露一定水性楊花」的思維一樣,
都是一種以偏概全。
你在生活中運用這種法則,
就容易造成誤會和歧視,
你在戲劇中運用這種法則,
就容易變成老梗。
我覺得我讀心理系最大的好處,
就是幫助我破除了這些「表相」,
它提醒我每個人的外在都有個別差異,
但內在會有一些共同的成因,
例如壓力、焦慮、自卑感等等,
所以你會反覆在不同的病症上看到相同的關鍵字,
如果考試考你XX症的成因,
你只要填壓力,99%有分數。
所以我在課上很常談內在,
我也很喜歡談結構,
把名詞做定義(例如想要+阻礙),
除了因為教學上易操作的考慮,
也是因為當你能把握這些根本共同的東西,
你外在想做什麼都可以。
一個人笑,可不可以代表絕望?
一場喪禮,可不可以歡樂得像一場慶典?
一段激情四射的親密戲,可不可能背後滿是仇恨?
可以的,戲劇有趣之處,
有時不在「A等於B」,
而是在「A居然不等於A」。
要弄懂這些事,
其實不一定要讀心理學,
甚至讀了也不見得會這樣去理解戲、理解人生。
所以認真說起來,
你讀什麼學,都有助於提升編劇功力的。
就像你問別人,
讀什麼學,有助於談戀愛的本事?
哪個學都沒幫助,
但也每個學都有幫助。
我始終覺得每種學問走到深處,
都是一種生命的寫照,
學做菜可以學出一套生命哲學,
學會計也可以學出一種愛情法則,
全看你怎麼去運用你所學到的東西。
好好享受你的人生,
好好相信你的感受,
好好在戲劇上投入你的時間,
好好創作。
你一定會進步的。